2010年10月2日 星期六

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開村



寶藏巖曾是都市結構變遷下,所剩留下的一處被人遺忘的聚落,與樂生等同,皆是在政治與經濟權力的策動下,被指涉為社會的毒瘤、阻礙進步的絆腳石,因此應被除之而後快。


但回顧台北都市與政治發展脈絡,殖民性格一直是台北無法擺脫的意識型態,因為權力的介入,促使城市對立關係升高,而排擠效應便藏匿在都市地理分布的空間型態上,寶藏巖便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中被生產。
原本相安無事的空間分布,卻在套用"現代化"城市架構的基礎後,"讓他們也能像我們一樣的生活"式的布爾橋亞的思維邏輯,蔓延在都市的主流意識觀中。(其實壞心的念頭,是更希望他們離開,好讓我來開發投資)

保存的意識,在各方的對立與衝突下,形成了一股必要的行動,這是社會運動的過程,也是與政府權力談判的方法。各種的折衷、妥協、默許-一種必要(?)的理念折衝,所帶來的"保存"產品,其實已經是被"同化"下所生產出的一種詭異作品(如同滿漢通婚的一種企圖嗎?)。

是的,批評很容易,但真實在對抗國家機器的過程,卻是漫長而又痛苦的。我很清楚,本來一種居住權宣告的行動,演變到最後成為藝術部落的意識翻轉,很淺的想,其實是一個莫名其妙的舉動(更是噁心的偏移)。不過在此,我仍必須肯定這些必須背負著政府腐敗的念頭、社區真實需要、社會大眾觀感壓力的一群人的努力,或許結果並非是大家所期待的,但是我很難想像沒有這些人的堅持,寶藏巖最後到底會變成多難堪的一處"觀光勝地"。男人們想想,當你夾在老婆與老媽中間時,婆媳問題你都搞不定了,這些人還能做成這樣,你還不給鼓個掌?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